瑞幸又开始套路-ag旗舰厅官方网站
当瑞幸开始在自己的小程序里面卖耳机,卖键盘的时候。它当年高频率广告打下来的用户对小蓝杯的品牌认知,正在变得模糊。
作者:程怡
瑞幸继补贴用户喝咖啡之后,又要补贴用户买耳机,买键盘了。
3月23日,瑞幸上线“樱花购物节·数码周”,推出数十款数码产品。活动页面中“满999减100”,“限时秒杀”等电商平台惯用字眼,也出现在这家咖啡品牌的app里。
不仅如此,瑞幸还在自己的app和小程序里建立瑞幸潮品的一级入口,用户可以在这里买到苹果耳机、机械键盘、蓝牙鼠标,电动牙刷、便当盒等被定义为潮品的产品。
跨界潮品瑞幸依旧采用一贯的低价策略。原价1246元的airpods2耳机,经过优惠满减,只卖799元,价格低于其他电商平台的同款商品。
难道说,在疫情过后的商业低迷期,瑞幸要在电商领域开始它的又一轮中国式商业慈善?
no、no、no,瑞幸只是缺流量了。
爆款产品airpods2耳机每日限量抢购,单日限量300件。这就是电商平台经常采用的以抢购低价爆款产品,提升用户日活的策略。
瑞幸借鉴过来,以每日抢购低价airpods2耳机作为噱头,吸引用户登录,提升瑞幸的日活用户数,甚至有可能吸引到新的用户。
贪图便宜是人类的劣根性,但是一家企业如此明晃晃利用人类劣根性,也没有什么逼格可言。
时至今日,已经很难将瑞幸定位为一家咖啡企业。它已经布局为一家围绕办公室场景提供饮品、轻食、零食服务的企业。
2019年3月,瑞幸上线幸运小食,推出饼干、果干、沙琪玛等零食产品,9月推出瑞幸坚果系列,上线榴莲、芥末、海苔等5种腰果。
今年年初,瑞幸推出无人咖啡机瑞即购,主打办公室场景的用户扫码取餐,提供咖啡、小鹿茶等热/冰饮产品。无人售卖机瑞划算,售卖瑞幸出品的果汁、咖啡、坚果、零食等产品,还包括其他品牌的零食产品。
瑞幸围绕办公室饮食场景做了几乎全品类覆盖,现在瑞幸将产品品类推向售价更高的办公用品品类。
但是,瑞幸是真的觉得用户会在办公室场景里购买咖啡,就会在场景里购买办公所需要的键盘、鼠标。用户在瑞幸买饼干,轻食,就会在瑞幸买保温饭盒?
如果只是以低价促成用户购买行为,那意味着任何一家愿意承受亏损的企业,都可以做这件事情,企业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哪里?
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是押注低价补贴行为能够吸引一、二线城市高客单价的用户,也能够通过品类的丰富,提高拼多多的arpu值。
瑞幸推出耳机、键盘等数码产品,是觉得咖啡及零食品类的收入可以覆盖掉这部分损失,还是想引入高客单价商品提高商城的整体gmv?
如果是前者只能说用高客单价产品的亏损去获取咖啡、零食等低客单价产品的收益,瑞幸真是算得一手好账。如果是后者,那意味着瑞幸对外界质疑其虚增收入的事情很是介怀,如此在意gmv的数值。
一个品牌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哪些行为可以提升的品牌的格调而非其他。对于瑞幸来说,品牌调性尤其重要,这是瑞幸高频率广告打下来的用户认知。
瑞幸同喜茶最大的商业区别是什么?不是一个做咖啡,另一个做奶茶。
而是瑞幸从一开始就是以品牌去占领用户认知的。诞生之初,它的咖啡产品同市场上的咖啡品类没有本质区别,但是高覆盖的广告宣传,瑞幸以小蓝杯的形象和补贴策略占领用户心智。
反观喜茶,它是从几款爆款产品一路晋升成为品牌。诞生之初,喜茶甚至不叫喜茶,它叫皇茶,2016年因为仿冒商标众多,皇茶无法注册,创始人聂云辰将品牌从皇茶变为喜茶。以简笔画的青年茶饮形象,作为品牌形象。
高频率的广告覆盖,让瑞幸能够以一款同竞品几乎无差别的产品形式,快速占领市场。这是瑞幸的优势,它不需要像同时期的新消费品牌,经历爆款到产品到品牌的升级过程,它通过高频率的广告覆盖,直接被催熟成品牌。
但是,当瑞幸开始在自己的app和小程序里面卖耳机,键盘的时候,它的路已经歪了。瑞幸为了提升日活、拉高gmv的商业目标,让它曾经以高频率广告获取的用户认知正在模糊。
说好的中国咖啡市场正在爆发前夜,瑞幸要解决中国咖啡价格高和购买不方便的用户痛点,怎么走着走着就忘了。
猜你喜欢
这些加盟中心都是山寨的!瑞幸咖啡:现阶段已暂停ag旗舰厅官方网站的合作伙伴招募
瑞幸咖啡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自瑞幸咖啡成立以来,各种“山寨”、“伪加盟”现象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这些侵权行为不仅损害了瑞幸等声誉及合法权益,还导致了不少消费者和加盟商承受经济损失。瑞幸咖啡门店遭仿冒!官方紧急辟谣,称未在泰国开店
对于仿冒门店,瑞幸咖啡指出,该店“向左看小鹿”logo和直接使用luckincoffee名称已造成对瑞幸品牌严重伤害,瑞幸相关部门已采用法律手段维权。瑞幸咖啡:二季度净亏1.147亿元,新开店数615家
8月8日,瑞幸咖啡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度净收入为32.987亿元 (4.932亿美元),同比增长72.4%;超越摩尔领投,半导体测试接口方案供应商泽丰半导体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鋆昊资本、临港新片区基金、石溪资本、达晨资本、金浦创新、清禾资本、正海资本跟投,现有中芯聚源、合肥产投、高新投继续追加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