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股价大涨:'牺牲'极氪,成就市值?-ag旗舰厅官方网站
10月20日,港股吉利汽车迎来上涨,以26.60港元/股收盘,涨幅达4.93%,创下近两个月来单个交易日的第二大涨幅。
ai财经社了解到,吉利汽车股价的走高,与上市公司对极氪的增持密切相关。吉利汽车10月1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吉利集团订立框架协议,拟向吉利集团收购2.2亿股极氪股份,占框架协议日期极氪已发行股份约10%,代价将由该公司与吉利集团协定。
在外界看来,增持极氪,令吉利汽车与“新造车”概念走得更近。相比吉利汽车,依靠新能源概念,a股比亚迪市盈率超过200倍,长城汽车市盈率超过75倍,而吉利汽车市盈率只有不到40倍。但在增持之后,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调高了对吉利汽车目标股价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增持协议披露的同时,极氪首款车型极氪001开始下线,官方预计将在10月23日开始小范围交付。
对此,接近吉利汽车的消息人士告诉ai财经社:“李书福本人是积极支持吉利汽车增持极氪的,这次股权调整并不意外”。
然而,增持也是一把双刃剑。
根据公告,吉利汽车拟以现金及将予发的代价股份相结合的方式偿付代价,包括1.96亿股股份,占框架协议日期公司已发行股本约2%,将按发行价每股股份23.34港元予以发行,价值大约45.84亿港元。
公告称,潜在交易一旦落实,公司在极氪的已发行股份比例由约48%增加至约58%。
值得注意的是,增持后上市公司吉利汽车持有极氪的股权超过50%,再度转为控股股东,这意味着极氪的财务和经营情况也需更加透明。在外界看来,财务的透明对于初创车企极氪来说未必是好事,也不利于极氪进一步寻求外部融资。
公开资料显示,极氪智能科技成立于2021年3月23日,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合资成立,引入外部融资之前,上市公司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集团持股49%。
成立不到半年,今年8月底,极氪完成pre -a轮融资,包括英特尔、宁德时代、哔哩哔哩等在内五家ag旗舰厅官方网站的合作伙伴入局,累计投资总额5亿美元,占极氪股比约5.6%。首融资完成后,吉利汽车持有极氪股权稀释至48%。
强大投资者的进场,显示了外界对于极氪的看好。然而,在完成pre -a轮融资后,吉利汽车是否会提升在极氪的股比,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而对于吉利汽车的这轮增持,华西证券分析师告诉ai财经社,根据极氪pre-a轮融资优先股(占增发后的总股本比例约5.6%)对应的总代价5亿美元计算,极氪的估值约为8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77.7亿元),公司向吉利集团收购约10%的极氪股份,对应的代价为57.8亿元。
作为吉利进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重要载体,极氪实行单独运营、直营模式,更具互联网思维。在企业成立之初,极氪ceo安聪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即明确,“极氪是一个科技型企业,与传统汽车完全不一样,有不同的产业链、生态圈”。
极氪甚至带了一些“网红”色彩。首款产品极氪001上市两个月后,即因订单量激增、芯片供应不足,宣布停止接收订单。
“完全不一样”的极氪,也曾带动吉利汽车股价的增长。4月15日,极氪品牌发布,首款量产车型极氪001上市,补贴后售价区间28.1万元-36万元。在新车推出的第二日,港股吉利汽车股价大涨,最终以21.80港元/股收盘,涨幅达到7.13%。
上述吉利内部消息人士告诉ai财经社,无论股权结构如何调整,极氪的战略地位都不会改变。“这次股权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人事变动,但这些变量并不会影响极氪的发展,毕竟几何汽车没做起来,吉利在智能电动化领域没有其他后手”。
也有行业分析师认为,增持极氪,有望给吉利汽车带来估值上的更大想象空间。“极氪身上是热门的新能源概念,有更多的故事可讲。而资本市场对于极氪的热度,势必会影响到吉利汽车这个大股东的股价和估值”。
“现在极氪开始交付新车,再加上吉利要开始新一轮的产品周期,业内有一些共识,比如看好明年吉利汽车的增长潜力”,上述证券分析师告诉ai财经社。
华西证券则认为,吉利汽车本次增持的极氪股比超出预期,将有利于推进公司智能电动变革。
目前,极氪001已于10月19日正式下线,首批极氪001将在10月23日开启预售。根据规划,未来3年极氪将推出6款全新车型,目标到2025年年销量达65万辆。
猜你喜欢
奇点汽车被执行154万!ceo被限消
奇点汽车运营主体智车优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近日新增一则被执行信息,执行标的约为154万元,执行法院为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蔚来公布独立调查结果回击做空称:相关指控均无事实依据
8月26日下午,蔚来发布公告称,目前,独立内部调查已实质性完成。基于调查结果,独立委员会得出结论,卖空报告相关指控均无事实依据。ff公司q2净亏损增至1.42亿美元,140多名员工请愿罢免董事会主席
近日,faraday future全球140多名员工集体实名,向ff董事会和全球股东发出请愿书,请愿罢免sue swenson的ff执行董事长、董事会主席的两大职务,并要求召开股东大会罢免其董事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