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导流到自营,市场格局或改写,中移动拟设消费金融公司-ag旗舰厅官方网站
近年来,流量巨头布局金融已成常态,而坐拥海量用户的通信运营商却似乎一直未见动作。不过据了解,中国移动目前计划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事实上,2018年底,中国移动便成立了中移动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移金科),全面发展金融业务,但在牌照方面仍棋差一着。
而此次谋取消费金融牌照,或正是中国移动金融业务由导流转向自营的关键一步。但在竞争激烈的消金赛道中,作为流量巨头的中国移动,也同样将面临考验。
流量巨头布局消费金融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移动正在计划获取消费金融牌照,拟在自营金融业务方面作出新规划,具体进度需根据集团战略安排进行。
作为通信运营商中的头部企业,中国移动在金融业务的布局上一直不温不火。自2010年以来,中国移动便已开展支付业务,直至2018年12月,才整合旗下支付、电子商务等业务成立了中移金科,定位为“通信 消费 金融”的综合服务商。
此前,中国移动已经陆续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和保险经纪牌照,若此次谋求消费金融牌照的计划顺利成行,便将获得中国移动布局的第三张金融业务牌照。而这张牌照的获取,在弥补自身牌照缺口的同时,将更进一步推动中国移动在相关业务领域发力。
以“和包”app为例,作为中移金科的核心产品,和包app当前为用户提供支付、消费、贷款、理财等多项金融服务。其中,在消费金融、信用贷款等方面,采用的则是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导流模式。
导流是流量机构与金融机构最普遍的合作形式之一。有专家指出,中国移动业务外延丰富,通过支付拓展ag旗舰厅官方网站的业务范围、以导流实现流量变现,审慎开拓金融业务是合理做法。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谋取消费金融牌照,或正是中国移动金融业务由导流转向自营的关键一步。而坐拥海量用户数据及自带流量光环的中国移动,具备着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得天独厚的优势。
消金赛道竞争激烈,市场格局有望改写
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队伍继续扩容,不少银行等金融机构着力拓展消费金融业务,蚂蚁、滴滴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消费金融赛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持牌消费金融数量已增至30家,单是年内就已有三家新入局者。
今年以来,江苏银行旗下的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蚂蚁科技集团旗下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唯品会旗下的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等,陆续获批开业。
互联网方面,今年拿下牌照的还有滴滴。3月26日,杭银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增至25.61亿元获批,滴滴出行的全资子公司——迪润(天津)科技成为杭银消费金融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33.34%。
宁波银行也不甘示弱,日前,中国华融拟向宁波银行转让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待监管批准后,宁波银行也将拿下消费金融牌照。
随着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数量持续扩容,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也呈现出严监管态势,年内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多份重磅文件,多家涉及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被约谈。
开年1月份,消费金融行业首次迎来监管评级规定,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较低评级的消费金融公司或将被责令实施接管,甚至退出市场。随后,相关的监管制度陆续出台,无论是贷款利率还是助贷行业都迎来了强监管,学生贷更是严厉禁止。
业内专家认为,消费金融市场已经逐渐步入存量时代,业务机会和盈利能力将加速向头部机构集中。除了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和综合经营能力之外,公司还需要关注市场消费需求、优化客户体验,打造出留存用户的核心能力。
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参与者众,对于起步晚的中国移动来说,获取牌照之后,也同样将会面临多方考验。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监管趋严,加之近两年互联网公司涌入持牌消费金融赛道成为趋势,行业竞争格局将有望改写。
而自带巨大流量的中国移动的入场,将对消费金融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还不得而知。
猜你喜欢
- 对于净利增长,中国移动表示,公司持续推进低成本高效运营,多措并举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取得良好效果。
- 7月25日消息,中国移动近日发布公告,宣布飞信将从2022年9月30日开始停止提供服务,届时将无法登陆及使用和飞信,这意味着曾经收获5亿注册用户的飞信app将正式走下历史舞台。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原市场经营部资深经理陆文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对其纪律审查,经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指定管辖,由昌平区监察委员会对其监察调查。
- 5月25日消息,和创数字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和创数字”),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包含企业管理咨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等。
- 5月20日消息,中国移动披露2022年4月客户数据公告。
- 4月29日消息,针对“多位136号段客户收到诡异乱码短信”一事,中国联通回应称,山东联通系统升级,导致昨晚少量用户收到测试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