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把希望寄托spac,微医冲刺ipo一年未果-ag旗舰厅官方网站
近日,据外媒报道,在香港上市计划受挫后,互联网在线医疗平台微医正考虑放弃传统的ipo,转而通过与spac(空壳公司)合并的方式上市。
成立的十余年间,微医获得了红杉中国、腾讯投资、启明创投等知名机构的站台,成为资本市场青睐的数字健康独角兽,也曾多次喊话ipo。
然而,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微医深陷亏损困局;加上政策的风险以及日趋严格的上市规则,微医的上市计划一再被耽搁。
今年以来,微医正在围绕其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健康维护组织)的核心业务模式,对内部业务线进行优化升级。据悉,此次优化旨在重新定位公司,或将探索通过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潜在合并而不是传统的ipo形式。
如今,引入spac上市的方式,微医的ipo愿望还会落空吗?
ipo一波三折
从挂号网起家的微医,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核心业务覆盖医疗、医药、医检、健保等领域,成为了一家覆盖“互联网 医疗健康”全产业链的数字健康平台。
在平安好医生上市之后,微医就被不少业内人认为将会成为第二家ipo的互联网医疗项目。
事实上,微医在过去几年间,不止一次对媒体透露过上市的计划,却因种种原因一再被搁置。
2018年,在完成5亿美元pre-ipo融资时,微医就传出了在香港上市的消息,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打包赴港上市。
2020年3月,微医再传赴港ipo,然而,现实情况却一波三折,微医迟迟未能进入二级市场。
2021年2月,微医完成了完成了超过4亿美元的pre-ipo融资,本轮融资后,微医的估值近70亿美元。
同年4月,微医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6个月后,微医在港的招股书失效。时至今日,微医仍未能顺利通过聆讯。
自成立以来,微医先后获得了十多次融资,其资本估值也一路狂飙,但却一直身陷难以ipo的困局。
盈利难题与流量困境
迟迟未见上市背后,或许承载着微医在商业模式上的焦虑。
比起卖药,专注医疗显然更具有成长性,微医吸引资本关注的正是其差别于主流模式的“线上 线下”商业模式,但该模式似乎难有变现的窗口。
根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至2020年,微医控股收入分别为2.5亿元、5亿元、18.3亿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168%;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9.9%、23.3%、27.2%。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中国数字医疗服务市场预计将从2019年的232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73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0%。
即便身处黄金赛道,但连年的亏损给微医的ipo蒙上了阴影。2018-2020年微医年内亏损分别为40.52亿元、19.37亿元、19.1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4.15亿元、7.57亿元、8.69亿元。如此看来,微医在报告期内经调整净亏损累计达20.41亿元。
一方面是盈利难题未解,自身尚未形成稳定的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在面对外围的竞争上,微医的优势也不明显。
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背靠平安集团,含着金汤匙出生;而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的背后都有母公司的巨大流量池,在医药供应链及其管理上有绝对的优势。
此外,鉴于医疗科技行业的特殊性,涉及到的信息披露和审查都将会更加严格。微医能否受到资本市场认可,是否能成功上市,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目前看来,对于微医来讲,通过传统的上市流程完成ipo阻力重重。面对陪伴了很久、需要回报的投资人,spac或许能成为微医新的上市方向。
近日,微医围绕其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健康维护组织)的核心业务模式,对内部业务线进行优化升级,并相应配套员工薪酬福利体系和绩效激励。
据媒体报道,微医去年对公司进行了裁员,员工数量从大约4000人削减至3000人左右。接下来,微医可能会进一步裁员,将员工数量降至2500人左右,甚至更低。此外,微医还准备降低基本工资,并将一些人的薪酬改为与业绩挂钩的奖金。
据悉,微医调整人员架构,意在重新定位公司,因公司或不再遵循原本的计划,来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而是转为通过与spac合并进行上市。
借助spac热潮,探索融资新路径
今年是港股市场实行spac上市机制的第一年,港股成为继美国、新加坡等资本市场后,又一个引入spac上市机制的成熟资本市场。
spac全称为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又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作为一种传统上市方式的补充,spac将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给发行人提供新选择。
与买壳上市不同,spac 由投资方自己造壳建立 spac 公司进行上市,它可在没有任何实际业务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 ipo 上市。
近年来全球各大交易所都逐渐引入spac机制,其上市时间短、成本低,信息披露良好,具有极高的灵活性,避免了传统的ipo监管,并且spac并购的估值往往比私募投资高。
数据显示,自2019年始,spac市场上出现了专注于医疗健康投资的专门类型,并且增长势头强劲。2019至2021年5月末,全球分别有2家、10家、8家医疗健康类spac上市。
港交所spac制度自2022年落地以来,截至今日,已经有9家spac递交了申请表,吸引了包括春华资本、中概股天境生物等明星企业的参与。
目前来看,递表的spac未来并购方向主要涉及绿色能源、生命科学、新消费、医疗保健、智能汽车等领域。
就在上个月,由鼎珮资产管理、天境生物等联合发起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vivere lifesciences acquisition corp正式向港交所递交a1文件,瑞银集团担任独家保荐人。
根据文件显示,vivere lifesciences将更多聚焦中国或其他具有中国视角的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的公司。
3月2日,东建国际旗下东建资管发起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pisces acquisition corporation正式向港交所递交a1文件,计划重点关注高增长“新经济”行业的公司,例如大健康、新能源、新经济消费与零售、先进科技等行业。
这两家机构递表的投资机构,都提到了关注医疗健康方向。这也给诸如微医等已经完成pre-ipo融资但依然没有实现上市的生物医疗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融资路径和上市可能。
猜你喜欢
恒大传出重磅消息,或将在7月底宣布重组计划!
6月21日消息,中国恒大昨日深夜在港交所发布一则《复牌指引及更新信息》公告,称公司正在积极推进重组工作,如公司2022年1月26日所公告,公司预期将于七月底前公布初步重组方案。澜沧古茶:冲刺境外上市,证监会已接收申请资料
冲刺“茶企第一股”生变后,有媒体援引澜沧古茶方面观点,称“撤回是由于疫情导致相关上会人员被封闭管理所致,计划推迟六个月后再次启动上市相关工作。”中国第五大唱片公司第四次申请上市,签下鹿晗、黑豹乐队
4月1日,风华秋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风华秋实”)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前风华秋实曾分别于2021年1月22日、9月27日、11月5日三次向港交所递表,但均未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