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放不下造车梦-ag旗舰厅官方网站
“滴滴在未来整个产业里面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滴滴坚决不造车,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
这是滴滴出行ceo程维在2018年4月的一场发布会上斩钉截铁地表态。当时,滴滴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发起了一个叫做“洪流联盟”的约定,滴滴旨在谋求与所有车厂建立生态关系。
然而4年后,程维还是改变了想法。原本想通过ag旗舰厅官方网站的合作伙伴定制造车,经过磕磕绊绊,他要亲自下场了。
近日,有关滴滴自主造车的消息开始在圈子里引发讨论。有知情人士透露,滴滴造车计划或于今年 6 月正式对外发布,并争取在明年6月进行新车交付。
这不可谓不快。同时,滴滴也正在快速“招兵买马”。猎头正在为滴滴物色造车的相关人才,岗位工资大概在50~80万。不过截至目前,滴滴尚未对造车一事进行公开回复。
滴滴策略调整的背后也是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崛起。在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们率先验证了可行性后,百度小米等大厂纷纷加入。
不过,对滴滴而言考验同样不小,一方面公司盈利问题高悬,另一方面,造车浪潮窗口期正加速缩短,此时下场造车,程维还能扳回一局吗?
滴滴将怎样造车?
据了解,滴滴造车业务代号为" 达芬奇 ",目前团队规模在 1700 人左右,位于北京顺义。
滴滴造车有两个方向:
一是c端车型。其代号为 c1,为滴滴的自研产品,是一款 15 万元左右的纯电紧凑型车,定位可能与广汽埃安 aion s 相近。c端方面,滴滴还有一款面向网约车市场的车型代号,是与比亚迪定制的d1。
二是b 端市场。滴滴正开发第二款面向网约车市场的车型,代号为 d1 light。这款车是基于目前比亚迪 d1 开发的轻量版,未来计划投放给花小猪使用,依然由比亚迪代工生产。
不过基于与比亚迪合作的经历以及主动权的问题,滴滴或许只是想先解决造车资质问题以及首款面向 c 端的产品推广顺利,最后一定会进入全自研的方向,掌握造车的主动权。
据知情人士透露,虽然目前 d1 和 c1 全部由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带领,但实际上,杨峻主要负责 d1,c1 项目则由滴滴元老级员工罗文主持,直接向滴滴出行 ceo 程维汇报。
罗文此前为滴滴r-lab 事业部总经理。r-lab(r意为rebuild)是滴滴在2017年下旬内部成立的一级部门,意图探索边界、孵化新业务。它于美团上线打车业务后成立,美团的入侵让滴滴开始思考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因此成立了r-lab部门。r-lab孵化最重要的业务是滴滴外卖,其次是小巴,还曾试图孵化酒店业务。
罗文于2000年末加入百度,2013年初从百度出走作为第一位产品经理加入滴滴打车,经历了滴滴从几千单到几百万单的业绩增长,主导历次改版,支付大战,红包营销,专车起步,具备很强的产品运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消息透露,已知项目负责人中,由滴滴出行副总裁、汽车创新中心总经理刘海江负责供应链,曾任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的张瑞则负责用户运营。目前项目供应商正在逐步确认中,其动力电池供应商或将是宁德时代或比亚迪。
另外,知情人士透露称,滴滴打算收购一家有造车资质和能力的工厂,以完全把控c1的研发和生产。目前,收购标的锁定在工厂位于江西赣州的国机智骏。报道称,国机智骏内部人士透露,交易达成的可能性比较大,或许在月底会有结果,目前员工都在等后续的安排。
天眼查信息显示,国机智骏汽车有限公司,是由国机集团组织旗下企业成立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公司,该公司致力于打造中高端汽车品牌。股权信息显示,其大股东为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0%,而国机汽车的控股股东为央企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70.54%。
根据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新产品上市后,国机智骏旗下三款车型在2020年销售了4560辆,2021年销量下滑至1840辆,今年前两个月销量为63辆。从这一销量数据来看,国机智骏在造车新势力中正在被快速边缘化。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指出,对国机智骏来说,产品和研发停滞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工厂产能闲置,经营情况急转直下,这种情况下被收购或引入实力更强的投资者是最好的出路。
实际上,一方面发起“约定”的滴滴,早已在造车方面悄悄下棋,只不过没有发起正面攻击,其方式主要是合作造车。
2018年3月,理想汽车就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两家公司共同投资4亿创立“桔电出行”。当时滴滴持股51%,理想持股49%。滴滴出行副总裁杨俊担任桔电董事长、法人,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担任ceo。此后双方合作开发了一款纯电动mpv。
不过,结局并不理想。据《晚点latepost》报道,该款电动车内部代号d01,和理想one采用同一个底盘,为滴滴 “优享” 和“拼车”业务量身定制。该款车原计划2020年年初量产,但由于双方都没有继续追加投资,2020年10月仍处于停滞状态。
随之,2019 年 11 月,滴滴与比亚迪合资成立了美好出行(杭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控股方为比亚迪,持股 65%,滴滴持股为 35%。2020 年 11 月,滴滴联合比亚迪推出了专门为 b 端市场订制的d1。
只有在自动驾驶方面,滴滴是亲自下场的。早在2016 年,滴滴就开始了自动驾驶的研究,该业务被称为voyager(远航探险者)。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在 2019 年 8 月,滴滴出行甚至直接把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进行运营。
作为目前行业头部出行公司,滴滴过去这些年已积累了大量的司机、乘客、道路等数据,能为其造车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在汽车后市场领域,滴滴也已在充电桩、金融板块有所布局。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布局,滴滴早已经涉足于整个智能汽车的上下游产业链。于是,亲自下场造车,对滴滴来说,是一件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ceo雷军高调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后,他曾邀请沈南鹏、李斌、李想、何小鹏、王兴、王传福等一波大佬叙旧,并共商造车大计。这其中也包括滴滴的程维。也正因如此,网上甚至流传出“新造车者联盟对传统抗燃油车”的言论。
众所周知的是,雷军邀请的这些人都是深度参与造车的大佬,程维置身于其中,必然对造车有更深入的计划。
滴滴为什么要造车?
曾经,滴滴宣称不造车的逻辑并不难理解。作为场景运营方,滴滴有权决定平台与什么样的车合作。这背后隐藏的是滴滴与车企之间的博弈。一旦造车,就相当于既当裁判又当球员,打破了与车企之间的平衡。因此,不下场造车不仅是为了收买人心,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如今,又是什么原因让滴滴要打破与车企之间的平衡,亲自下场造车?
实际上,滴滴如今的内外部情况已经于当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于内部经营情况来看,滴滴正在度过一个难熬的冬天:其总收入由2021年第二季度的482亿元降至第三季度的427亿元,其中中国出行业务收入由448亿元降至390亿元。
与此同时,滴滴的亏损正在持续扩大。财报显示,滴滴的净亏损由2021年第二季度的242.71亿元扩大至第三季度的303.75亿元。滴滴需要一份更好的业绩增长能力好给投资者服下“定心丸”。
此外,随着滴滴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和司机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尖锐,滴滴急需通过降低运营成本,在不减少自身收益的情况来稳住司机群体的收益。而造车可以使汽车软件部分的利润最大化成本控制来达到这一目的。
目前,滴滴不得不以裁员瘦身的方式实施自救。前不久,滴滴裁员计划被媒体曝光,其裁员范围涉及到网约车、两轮车、货运等出行相关业务,仅国际化部门和自动驾驶部门未涉及。
滴滴的外部情况也危机四伏。
在经历app下架事件后,国内主营业务受挫的滴滴,已然不复当年烧钱大战时期的风光了。滴滴一方面在国内网约车市场无法获得新客户,而另一方面其它网约车平台如t3出行、曹操出行等趁机加大优惠力度,通过“价格战”蚕食滴滴原有的市场份额。在无法获得增量,同时原有市场份额又被稀释的情况下,滴滴的日子显然不好过。
相关数据显示,滴滴目前的日均订单量从2500万单下降达2000万单,下滑幅度接近20%。与此同时,其美股股价也从14美元/股的发行价一路跌至目前的4美元左右,市值从上市之初的678亿美元缩减至目前的193亿美元,缩水幅度超过三分之二。
另外,滴滴与车企合作造车也不及预期。
此前与比亚迪合作推出网约车定制款d1,其实并没有达到程维的预期。程维设想的是,到 2025 年,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辆。这也意味着,未来5年内,平均每年滴滴将向市场投放20万辆 d1。事实是,比亚迪 d1 在去年的交付量仅有 10176 辆,远达不到程维所预期的数量。
这与滴滴无法掌握造车主动权有密切联系。据了解,滴滴在 d1 项目上所能发挥的空间并不大。有接近滴滴内部人士透露,虽然在外观、内饰,比亚迪都可以妥协,但是一旦涉及硬件和系统的核心层面,滴滴根本没有话语权。截止到目前,关于这辆车的一些关键数据,滴滴依然无法拿到。而且随着比亚迪的迅速完成转型,产能极度紧张的比亚迪已经无暇顾及d1这为数不多的产量。
而随着智能汽车的爆发,车企早已经把自动驾驶技术当作自己的核心利益,根本不会让渡给外人。自研成为了大部分头部车企唯一的出路。
内忧外患之下,造车对于滴滴来说是孤注一掷。
滴滴现在下场还有优势吗?
造车竞争日益激烈。滴滴似乎已经失去了最好的入场时机。
首先是融资环境。当前,资本市场逐渐冷静,新能源造车的融资环境已经下降。到2020年底,头部造车企业的投资中,互联网巨头bat全部到位。而“蔚小理”的估值泡沫也在不断出清。
去年12月,滴滴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其已经累计亏损500亿,现金流仅剩600亿。如果要造车,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没有200亿别想造车。”蔚来创始人李斌如此说道。而雷军此前曾阐述小米造车的一大优势就是有钱,到2020年底现金余额有1080亿。这场新能源狂欢中,财富自由的大佬们前赴后继造车,在募资环境并不算好的大环境中,滴滴的现金流还能维持多久?
其次,随着蔚来、理想和小鹏等车企的上市,更是让新能源造车的窗口期加速缩短。新能源的市场份额已经初具雏形,各自地位已经很难再被撼动。
从目前的智能汽车产业来看,主要会有三类玩家,一是传统汽车巨头,二是已经着手造车的科技公司,三是即将、极可能要造车的科技公司。传统汽车巨头仍是这场竞赛的主角,先入场的科技巨头们难以忽视。
入局时间晚,且现金流紧张,要在这个拥挤的赛道中杀出一条小道并不容易。
滴滴加速前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收购车企来获得造车资质实现自己的造车梦,如果该计划能够落地,确实能够加快进程。但是双方的融合还需要一定时间,融合效果是否能发挥出最大的合力,又是另一回事了。
而滴滴传闻欲收购的车企国机智骏,本身属于弱势车企,自身在设计、研发和核心技术方面的能力应该较为欠缺。虽然滴滴在b端市场和自动驾驶领域有一定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但缺乏对整车设计、生产制造环节等方面的能力和经验。联合国机智骏,在短时间内或许很难推出有竞争力的c端产品。
未来,滴滴要经受市场考验之路或将道阻且长。
猜你喜欢
特斯拉:发函向车主要钱,因2年行驶不到2万公里,疑为首家追讨国补
6月20日消息,据“杰兰路咨询”报道,近日陆续有特斯拉用户收到补交款项的通知函,原因是其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行驶总里程条件而无法获得国家补贴。网传中国一汽将“牵手”滴滴,或成为其最大股东
5月27日消息,据外媒报道,中国一汽正在考虑收购网约车巨头滴滴的大量股权。中国一汽已经与滴滴高管进行了接触,表达了对滴滴成为大股东的兴趣。4月新能源车销量涨近50%,新能源板块罕见飙涨!
5月11日消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产销数据,数据显示,中国4月份汽车销量104万辆,同比下降50.6%;但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却同比上涨44.6%,销量为29.9万辆。北汽蓝谷4月产量220辆,年内股价跌超34%
5月9日盘后,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子公司2022年4月份产销快报。北汽蓝谷4月份产量为220辆,2021年同期产量为151辆;4月份销量为2017辆,2021年同期销量为1028辆。洪泰基金领投,风脉能源完成逾亿元pre-ipo轮融资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以风电、光伏、储能为核心的新能源电站开发、数字化运维及智能装备研发投入,以及运维区域中心拓展等。